徐州:“专题监督”凝眸“青绿”共识共治共护碧水蓝天
9月2日上午,徐州市生态环境局邀请17位市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组织开展“凝眸青绿 生态徐州”专题监督活动。先后赴徐州市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危废中心)、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“金龙湖绿网”智慧化污染防控平台等地进行现场调研。
即将迎来9月14日世界清洁地球日,如何打造清新宜人的生态环境,如何建设美丽徐州?市生态环境局广开言路,代表和委员们畅所欲言,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。
危废处置 攻坚“无废城市”建设
代表和委员们来到位于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危废中心。徐州是全国首批“无废城市”建设试点城市之一,也是江苏省唯一的试点城市,而危废监管与利用处置是建设“无废城市”的重要一环。
徐州危废中心具有处置12大类危险废物和全市医疗废物的资质,现拥有危险废物焚烧生产线1条,处置能力6600吨/年(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备用);医疗废物高温蒸煮生产线2条,处置能力8030吨/年。
在这里,医疗废物或危险废物经过高温焚烧后变成灰烬,然后进行填埋处理。焚烧时产生的烟气,还需要利用消石灰、活性炭等进行后期无害化处理。医疗废物经高温蒸煮后则会变成生活垃圾,送到发电厂用于焚烧发电。
徐州危废中心是第四批全国环保设施公众开放单位,投资建设了交互式体验展厅,主动向公众介绍医废、危废处置知识,扎实做好线上线下开放工作。在2022年度全市环保设施“云开放”评选活动中,被评为网络最受欢迎的环保设施开放单位。
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,近年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,医疗废物的产量在大幅增加,确保医疗废物及时有效处置成为危废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“我们计划投资2300万元,再扩建两条医疗废物高温蒸汽消毒生产线,设计产能为10950吨/年,建成后,危废中心医疗废物总处置产能将达到18980吨/年,可助力‘无废城市’建设,夯实绿色发展根基。” 危废中心副总经理高琳介绍说。
清洁生产
共同守护碧水蓝天
走进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,代表委员们通过电子显示屏可以清晰地看到,喷涂车间内4只巨大的机械手有条不紊地忙碌着。这是该公司投资5400余万元建成的国内首条工程机械零部件涂装智能制造生产线,通过自动化及精准化的工艺流程提高了涂料的附着率,能够节省20%的涂料,从而在源头减少了VOCs的排放。
作为徐工集团全资子公司,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始终在绿色发展上做好榜样示范,曾获评“徐州市第一批环保信任企业”“国家第五批‘绿色工厂’”,不断加大环保投入,从源头开始治理,坚持清洁生产。
2018年,用高固低黏涂料替代油性涂料,底漆涂料VOCs含量减少 40.8%,面漆涂料VOCs含量减少36.6%;2019 年,投资2300万元对焊接车间进行无尘化系统改造,采用中央吹吸式的治理方式收集焊接烟尘,显著减少焊接烟尘的排放量;2020年,投资3500 余万元在3条零部件涂装线上分别安装“沸石转轮吸附浓缩+蓄热氧化”废气处理设备,处理效率达到96%以上。
“经过连续几年的深度治理, 我们公司VOCs总排放量由原来的525吨/年降至 49.8 吨/ 年。实现废气超低排放,VOCs小时平均排放浓度 ≤10mg/m3。每条生产线上都安装VOCs实时监测系统,与省控、市控平台连接。”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。
“我们习以为常的蓝天碧水,企业投入成本很大呀!”代表、委员们纷纷感叹。
徐州的碧水蓝天,需要所有企业共同守护。近年来,我市不断推动产业绿色转型。2018年在全省率先制定实施《钢铁、焦化、水泥、热电行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方案》,四大行业115家企业压减至36家。近期,6类重点行业(电力、钢铁、建材、有色、石化和化工)79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的中期审核, 7家企业入围2022年省绿色发展领军企业。
智慧治污
筑牢绿色生态屏障
PM2.5浓度44μg/m3,首要污染物为PM10,145家企业状态正常……9月2日上午,徐州经开区“金龙湖绿网”智慧化污染防控作战平台,屏幕上实时显示多项环境数据。
在代表和委员们的见证下,平台工作人员连线了正在巡查的执法人员,屏幕上立即显示了他们回传的执法现场视频资料。
据介绍,金龙湖绿网由监测预警、云上监管、指挥作战三个系统和大气网格化监测预警模块等10个功能模块组成,被工信部评为“2019年物联网集成创新与融合应用类”示范项目。
监测预警系统构建了“高空雷达溯源+地面走航监测+低空无人机巡航+微站网格热点监控”的地空天立体化监测体系。同时,系统还接入了工地扬尘、餐饮油烟、企业用电、工业污染源、气象场、风场、温度场、卫星遥感等数据。通过综合分析研判污染源活动水平、气象、环境质量等大数据,科学把握污染源生消和环境质量变化全过程,实现对各类环境异常状况的实时动态预警。
众志成城齐攻坚,不信蓝天唤不回。2021年,徐州经开区优良天数比率77.3%,同比提高7.4个百分点,改善率居主城区第一;全区降尘量4.2吨/平方公里,继续保持全市最低。
智慧大脑助力治污攻坚。随着5G时代的到来,我市生态环境系统已经高科技筑牢绿色生态屏障。下一步,将全面推行“大数据+指挥中心+综合执法队伍”新模式,推行遥感、无人机巡查、在线监控、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,逐步实现生态环境执法从“人防”向“技防”的转变。
广纳谏言
合力解决生态问题
截至8月24日,市区优良天数157天, PM2.5浓度38.4μg/m3,同比降低2.3%,是目前全省3个同比改善的城市之一;1—7月,全市44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为86.4%, 17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为76.5%。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;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%。
在随后举行的“凝眸青绿 生态徐州”专题监督活动中,市生态环境局主动亮出了今年的“成绩单”,虚心征求代表委员们的意见。
“职能单位主动邀请我们来监督,这在徐州是创新之举。”市人大环资城建工委主任张颖说,这次活动举办得很有意义。他认为,生态环境的改善不能靠职能部门单打独斗,要形成社会合力,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。
“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了,农村的污染问题也应该受到重视。”市政协委员、民盟徐州市委秘书长侯广新表示,自己在农村长大,然而现在农村的蛙声、鸟鸣声也很难听到了。农村生态环境也应加强治理。
人大代表、泉山区绿化园林管理处副处长赵慧也建议,应该将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服务多向农村倾斜,农村的小散企业也要加强治理。
市政协委员、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汪超认为,企业应该对生态环境保护负有主体性责任,生态环境部门现在既当守门员又当运动员,给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,不如重点强化企业的责任意识。
引导民营企业家投资,打造环保产业高地;对产业布局加强前瞻性研究;扩建“绿岛”,让中小企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竞争的赛道上……
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提得真诚,现场的答复更有温度、力度。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唐光普即时交办了环境质量数据公开等事项。他说:“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、艰巨、复杂的工作,也不仅仅是生态环境部门一家的工作。希望各位代表委员继续监督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履职发挥职能,为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建议。各相关职能部门同心同向,共同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,从而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让优质的生态产品不断涌现,让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更加扎实。”
来源:徐州日报